如何提高水產養殖的綜合效益|哈素海水產批發銷售
一、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,推廣名特優新水產養殖品種的養殖。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,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出現了兩大特點:一是對高質量的水產品需求量增加,二是由季節性需求轉變為常年需求。因此,以市場為導向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、推廣名特優新水產養殖品種的養殖是適應市場供求關系變化、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。一是開發利用好現有的水產養殖品種(如鯉魚、鯽魚、武昌魚等)。二是引進水產養殖新品種(如羅非魚、黃顙魚、鲇魚、鱘魚、淡水白鯧、羅氏沼蝦等)。三是對養殖周期長、市場價格高、深受群眾青睞的水產養殖品種(如野生鱉、黃鱔等),可因地制宜發展,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。
二、發展規模養殖。有條件的地區,開展大面積連片池塘養魚,能夠充分體現出規模效益。實施規模養殖好處很多:一是有利于水、電、路等生產基礎設施的配套,為精養高產提供保證。二是有利于技術指導,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能夠更快更好地得到應用。三是有利于飼料、魚種等物資的供應,減少中間環節,降低費用。四是有利于產品的銷售。
四、合理套養混養。一是套養鱖魚、甲魚、黃顙魚等名優水產品種。二是套養魚種。在養殖食用魚的池塘中,同時套養魚種,不需要增加飼料、肥料,不影響商品魚的產量,培育出的魚種供第二年放養,既能保證魚種質量,又能節省開支。這樣減少了購買魚種的成本,相對提高了池塘養殖的經濟效益。三是魚、蟹等養殖水面套養青蝦。四是合理混養。即實行鱉、烏龜、河蟹、青蝦、牛蛙、美國青蛙等水產養殖品種與魚類混養。既可以魚為主,也可以鱉、蟹、蝦等水產養殖品種為主,利用二者生長環境和生活習性的不同,充分利用有限的水體資源,提高單位水面的經濟效益。